黑麻油、白麻油、香油?
都是芝麻做的油,到底怎麼分呢?
「黑麻油」是黑芝麻提煉的油,製作過程中,會用重火烘焙翻炒黑芝麻,味道比較醇厚、顏色比較深。「白麻油」相對的,就是白芝麻提煉的油,製作過程並不會將白芝麻炒太久,味道相對清爽。「香油」則是白麻油再加上其他食用油的混合油,因此味道又比前兩者再清淡一些。
而芝麻本身其實本質不屬燥熱,但是在製油過程加熱、烘焙,再加上後面料理加了薑並且加熱後,就相對變得燥熱,知道這一點之後,後續料理過程就可以調整一下。
嫩薑、中薑、老薑
三者辛辣度為老薑〉中薑〉嫩薑
嫩薑沒什麼纖維,所以很適合連薑一起入口的菜。中薑開始就比較性溫了,所以料理中有涼性的食物,很適合拿來中和,也可以當作老薑的替代品。老薑辣口,促進血液循環,很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食用。
知道麻油、薑的小區別後,不論是薑母鴨、麻油雞等等的進補料理,就可以配合季節相對調整。這次煮的麻油雞,畢竟還沒冬天,所以
1. 一開始煸薑我不會立刻用黑麻油,並且分次入鍋
2. 我用中薑,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在還不容易買到老薑
材料:
1. 半土雞腿2隻(用半隻雞其實湯頭會更棒,但我喜歡雞腿的口感,嘿!)
2. 中薑
3. 黑麻油(我是在北港買村里阿婆自己榨的)
4. 米酒
作法:
• 中火,炒鍋入普通油(目測剛入油後的圓圈直徑約莫8公分),中薑入鍋煸到邊邊有點乾
• 雞肉瀝乾水後,帶皮先接觸鍋底煸香(小心這個階段油爆比較嚴重)、翻炒
• 待雞肉結實、皮帶金黃後,倒一點黑麻油(約一個鐵湯匙)拌炒
• 嗆一點米酒入鍋繼續拌炒
• 加約莫5-7杯馬克杯的水、1米杯左右的米酒(視雞肉的量及個人口味喜好調整)
• 中小火滾約莫25分鐘,加入適當的鹽(邊嚐味道邊調整),並且再次加入黑麻油(約兩個鐵湯匙)
• 繼續滾約莫10分鐘(至湯喝起來嘴唇有點黏)
以上的做法可以隨天氣稍微調整一下,比如說黑麻油的量、中薑或老薑的選擇,甚至是煸薑的時間,調整一下才不至於過於燥熱補過頭囉!
Comments